产品中心PRDUCTS
技术支持RECRUITMENT
IM中国体育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50名入围人选揭晓陕西1人上榜
2024-05-10 10:52:23
1月13日,由中华全国总工会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举办、四川省总工会承办的2023年“大国工匠年度人物”发布活动在四川成都揭晓50名入围人选。其中,陕西有1人入围,他就是西北工业大学第三六五研究所钳工王魁元!
“大国工匠年度人物”发布活动始于2018年,至今已是第五届。本届“大国工匠年度人物”发布活动于2023年9月启动,最终确定了来自31个省(区、市)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、10个产业工会的50名优秀工匠入围。入围人选均为一线产业工人、专业技术人员,覆盖制造业、能源矿产电力、建筑业、交通运输、农业、水利、气象、民航、金融、工艺美术、纺织、文物修复、人工智能等行业,既有在国家重大战略、重大项目、重大工程、重点产业建设中解决“卡脖子”核心技术难题的高技能人才,又有传承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匠人才,均具备省部级及以上的劳动模范或“工匠人才”称号等荣誉基础。
本届“大国工匠年度人物”的发布仪式将择期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,届时将正式揭晓从50位入围人选中产生的10位年度人物。
西北工业大学第三六五研究所飞机装配车间主任、高级技师王魁元在这里已经工作了30多个IM体育官网入口个年头了,参与并见证了我国无人机事业的发展与腾飞。他相继参与了20余种型号的无人机生产与制造,负责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70周年阅兵、建军90周年朱日和阅兵无人机方队的飞机装配和保障工作等任务,拥有专利10余项、技术革新50余项,曾获全国技术能手、三秦工匠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,也是2022年“大国工匠年度人物”提名人选。
1990年,王魁元从部队退伍后来到了西工大第三六五所,成为了一名钳工。1991年,王魁元刚过学徒期不久,接到一个手工剪裁1000件发动机零件薄膜的任务,本想着大展身手,没想到试着加工的几个零件没一个达到图纸要求。那段时间,王魁元白天在车间赶进度,晚上住厂里查资料、搞实验,光自学的笔记就写满了两个本子,手上的水泡长了挑破、破了再长……他查阅大量资料,经过多次试验,终于找到了冲压成型的好办法,不仅生产效率成倍提高,而且一致性较好,产品质量完全达标。之后,王魁元便对设计工装模具上了瘾,车间只要有数量大的生产任务,都交给他。
2004年,车间需要装配一款新型无人机。由于加工时间紧、精度高,王魁元夜以继日地“泡”在车间。两个月后,经过对某关键技术的改进,零件不仅精度远远高于设计指标,合格率也达到了100%,生产周期却只有原先的四分之一。该型号无人机当年的顺利交付,帮助部队快速形成战斗力,为国防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。
2006年,王魁元凭借十余项技术革新获得了单位首届“拓荒奖”一等奖,掀起了工人们主动钻研、探索新工艺的热潮。
除了不断“锉磨”技术外,王魁元还不断“锉磨”着自己的学习能力。他自学了《结构力学》《飞机装配工艺学》《飞机钣金工艺学》等课程。针对某型无人机零件装配精度不达标,王魁元筛选出某新型材料用于修复模具,把原来已经报废的工装改造升级为合格模具,并有效提高了装配精度;自行设计制作的侧力板工装夹具,使侧力板承力盒安装涉及的多项关键参数精度合格率提高到100%。相关成果为所里累计节约成本3000余万元。这些年他设计的工装、模具有近百种,都得到了推广应用,有些还取得了工装号。
“干工作不仅要踏实能干,还要学会巧干。多动脑,多想办法,用工装、模具提高效率,保证产品质量。”这是王魁元常对车间班组成员说的一句话。
王魁元的“巧干”更体现在无人机装配和维修上,以飞机部件加温工序为例,以往的加温室面积大、消耗功率高、保温差,不仅浪费能源,还必须时刻有人看守确保安全。在王魁元带领下,车间自行设计了智能型加温罩,每年可节约电费数十万元,节省场地3600平方米,有效利用空间的同时减少了能耗和IM体育app官网人员值班工作量,产品质量、安全性和生产效率均大幅提高。
高频的维修出勤一度使得生产进度受到影响,车间生产压力巨大,善于创新的王魁元决心解决这个难题。“和汽车在轻微事故中受损的总是前后保险杠一样,无人机也有经常容易损坏的部位。”凭借多年装配经验,王魁元通过在易损区涂装新型防护涂层,大幅降低了无人机的损伤率,使无人机复飞率提升了95%以上,保障了装备的完好率。
野外装备应急维护保养是困扰该所多年的难题,尤其在野外复杂环境、极寒高温地区,维修非常不方便。王魁元琢磨解决方案,经过反复试验,终于设计出专业的维修方舱——“无人机野外维修站”。王魁元介绍,这款方舱科技化、一体化程度高,体积小,可车载运输,全天候、全地形条件使用,机动性极强。1分钟内即可快速展开使用,短时间内高效检测、抢修飞机遇到的各类故障,保障了部队野外作训任务顺利完成。
除了现场维修,无人机损伤部位快速修复也是个难题。过去,无人机热修补仪要从美国进口。王魁元花费一年时间,研发出国产复合材料热修补仪,可同时进行复合材料湿法和干法维修,对比进口产品,在效率上提高了5倍,同时将价格降低了二分之一,摆脱了对国外产品的依赖,该项技术实现国际领先。
自1958年成功研制试飞我国第一架无人机以来,西北工业大学在研制、生产无人机的道路上已走过66年。一代代无人机人始终秉持着“拼搏、创新、协同、奉献”的精神,对科技创新不懈追求,对设计生产保持匠心,对国防工业无私奉献。王魁元曾说过:“中国的无人机正在走向世界的前列,高精尖技术的发展只能依靠自主创新。”王魁元说要继续提高自身能力,带领团队制造出最可靠的装备交到子弟兵手里,为加快我国无人机事业和国防军队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!